管理类联考是指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。包括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与英语考试两科。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区域进行调整,原来的全国复试分数线一、二、三区调整为两个区,原一、二区合并为一区,三区变为二区。从2012年起国家按照一区、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。
1、"管理类联考"是指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(初试)。
截至2013年2月,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招生包含七个专业学位,分别是:会计硕士(MPAcc)、图书情报硕士、工商管理硕士(MBA)、公共管理硕士(MPA)、旅游管理硕士、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。入学统一考试采用管理类联考。
2、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:包括"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"与"英语二"两科,总分300分。
(1)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,卷面结构:数学、逻辑推理、写作(论证有效性分析、论说文),共三大部分。满分为200分。
分值分布:①数学(问题求解15题、条件充分性判断10题,每题3分)75分+②逻辑推理(30题,每题2分)60分+③写作(论证有效性分析1题30分+论说文1题35分)65分。
(2)英语二,卷面结构:语言知识运用(即完形填空)、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四篇、阅读理解第二部分一篇、翻译(英译汉)、小作文、大作文,共六个部分。满分为100分。
分值分布:语言知识运用(完形填空)20道题10分、阅读理解(Part A)20道题40分、阅读理解(Part B)5道题10分、翻译(英译汉)15分、小作文10分、大作文15分。
3、考试难度
(1)综合能力:
①数学,为高中、初中、小学数学知识的运用。考察有相当的灵活性,体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----知识的组合、建构、运用能力。
②逻辑推理,包含形式推理、论证推理以及综合推理三大部分。逻辑推理题题干及选项阅读量(字数)与信息量(信息点数)较大,阅读速度与抓取关键信息能力是做好该部分的基础能力。当然,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。
③写作,含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两个部分。论证有效性分析,要求能较快地找出一段论证中的漏洞,是考察批判性思维的直接体现;论说文,良好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基础。
(2)英语二
难度与大学英语六级相近,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打好两方面功底。一是阅读理解能力,这与考生的词汇量、逻辑思维能力直接相关。因此,应十分注意词汇量的拥有。实际上,懂得词汇变形的意义是很有用武之地的,比如在完型填空中,直接考原词,命题老师认为太没水准了,会加深难度。其实增设难度的办法就在于单词的变形,包括词性的变化、时态的变化、单复数的变化等等,因此手边最好要有一本英文词典,有事没事翻一翻,找找感觉,获得规律认识。单词,考的一般不直接。二是英文写作,单词过关、丰富了并不能一定带来高分,因为写作的要求不止是能认识单词就可以的,所以要想获得英语高分,必须要能获得写作高分。而这个就靠考生们平时的训练了。
报名确认
1、2013年1月管理类联考网上报名时间:
第一阶段(网上预报名,报名数据有效! 2012年9月26日-29日 9:00-22:00)
第二阶段(全国网上报名 2012年10月10日-31日 9:00- 22:00)
如何备考
1、制订合理科学的备考计划。
(1)5个月精心备考计划:用8、9、10、11、12五个月。适用于基础较好的考生。
(2)10个月递进备考计划:用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10、11、12十个月[1] 。
2、备考阶段层次递进
(1)综合能力:了解考试形式---知识复习----习题练习---强化训练---能力达成,五个阶段。
(2)英语二:单词学习----阅读初涉、写作初涉----阅读能力提高、写作能力提高----阅读较高水平、写作较高水平----能力达成,五个阶段。
3、备考复习技巧
选好负责老师,备考成功后盾;
笔记要点跟进,知识全面理解;
训练保质保量,紧扣大纲前进;
发挥头脑风暴,知识综合创造;
交上三五学友,交流取长补短;
每天学习达标,考场稳操胜券。
4、常见备考误区:
(1)浅尝辄止
比如,综合能力备考在"知识复习"阶段完成后便将备考计划中断。只达到了"知"的层次,离"做"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;英语二备考在单词较好地掌握之后便中断备考计划,阅读与写作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,离"阅读与写作的能力"要求还有很大距离。
(2)时间投入越多越好
疲劳战只会带来心理安慰,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。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,将会遗留很多问题,使学习始终浮于表面。
(3)资料越多越好
今天见张三老师的资料不错,学习了一个阶段。明日又看到李四老师的资料很好,也很吸引人,又拿过来从头看了一遍。后日又碰到了王五老师的资料,奈何相见恨晚之感,不舍得丢弃……如此备考方法,有限的备考时间全被冲淡,复习也只能在表面徘徊。
5、备考指导
备考知识点一定要全面涉及,以往题型也一定要全部了解把握。可以选择专业的辅导老师,也可以报班,避免你走很多弯路。事实上,由于每个人情况不一样,比如可支配时间不同,学习形式也一定是多样化的。但是有一定是肯定的,互联网资源应当有效利用。如何使用,在这里不展开了。